宋書聲在《榜樣3》節(jié)目錄制現場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1928年出生的宋書聲老先生也已至鮐背之年。
他17歲參加工作,21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
從晉冀魯豫北方大學到民主德國馬列主義研究院,從俄語到德語,他熟練掌握了馬列編譯最重要的兩門語言,并將此作為了一生的工作。
從1951年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譯室翻譯,到2005年從中央編譯局離職休養(yǎng),55年的馬恩列斯編譯,16年的中央編譯局局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事業(yè)不斷取得發(fā)展,他功不可沒。
圖為節(jié)目錄制時宋書聲從馬克思像前走過
談及為什么選擇編譯事業(yè),他說,“我是因為組織分配與馬列編譯結緣的,我認為作為黨員,服從分配就是一種選擇。黨讓我做編譯,我就做了55年編譯工作。”
談及個人的成就和貢獻,他說,“編譯馬恩列斯著作是很嚴謹很專業(yè)的工作,不是靠一個人完成的,大家應該關注的是編譯局這個集體,不要突出我。”
如今,九旬高齡的他,游泳依然是不變的愛好,“還好”“可以”“我自己來”“不用送我”則如同他的口頭禪,體現了他“兢兢業(yè)業(yè)為黨做事,不為組織添麻煩”的嚴格自律。
側記1:“不要突出我”
《榜樣》節(jié)目錄制前,網上查詢宋書聲老先生的資料,只看到寥寥無幾的簡單介紹。
7月23日,節(jié)目嘉賓簽到處,第一次見到老先生。九旬高齡的他,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不停催著陪伴前來的家人趕緊回去。
節(jié)目錄制期間,工作人員準備多照顧一下年事已高的他時,也是被各種“嫌棄”。
吃飯時,問需不需要幫忙準備餐具之類,老人家回復,“我可以的”。
吃完飯,問要不要送老人家去休息,老人家很紳士地欠欠身,“謝謝,我自己可以的”。
兒子在家擔心父親,要來看望,被老先生一再回絕,“他來做什么,不用來。”
持續(xù)好幾個小時的現場等待,他安靜地端坐觀眾席,問累不累,也總是“還好”“還可以”。
現場排練,90高齡的他一次次從臺下慢慢走上舞臺,一遍遍調整、補錄,我們看得心酸不已,他也從未有過一句抱怨或絲毫不情愿。
圖為宋書聲在節(jié)目錄制現場
“還好”“還可以”“不用送”“我自己來”,如同他的口頭禪,貫穿了整個節(jié)目錄制過程始終,除了把節(jié)目錄制當做黨交給的任務,認真了解工作要求以外,他常常安靜地讓人察覺不到他的存在。在他心里,作為共產黨員,是不能給組織添麻煩的。
即使在平時,聊天過程中,他也很少提及自己,針對記者關于他的采訪,他也總是說,“大家應該關注的是編譯局這個集體,不要突出我。”
“之前中宣部的《朗讀者》,現在中組部的《榜樣》節(jié)目,之所以選中我,是編譯局真的為編譯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我做過編譯局局長,正好見證了這些事兒。”
他說,“編譯馬恩列斯著作是很嚴謹很專業(yè)的工作,每一部著作都需要很多人翻譯很多次校對,無法靠一個人完成,編譯每一本書都是編譯局整個群體做的工作,所有貢獻都是整個編譯局集體做出的。”“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是一個人做出的。”
側記2:老先生的選擇
導演和嘉賓進行話題交流時,問到老先生一個問題:您是1928年出生,17歲的時候有了第一份工作,21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請給我們這些后來的青年黨員們講講,您研究了一輩子的馬克思主義,當時您是怎么選擇的?
老先生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應該實話實說,我是因為組織分配與馬列編譯結緣的,我認為做為黨員,服從分配就是一種選擇。黨把我安排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黨讓我做編譯,我就做了55年的編譯工作。
圖為宋書聲在節(jié)目彩排時與工作人員交流錄制細節(jié)
其實,從1951年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譯室翻譯,到2005年從中央編譯局離職休養(yǎng),老先生不僅做了50多年的編譯工作,期間從1980年到1996年,他還做了16年的中央編譯局局長。“我可能是編譯局做局長時間最久的了”,老先生驕傲地說道。
這期間,他兢兢業(yè)業(yè),心無旁騖,他說,“黨讓我做編譯,我就安安心心把編譯工作做好”。
側記3:“我還會修自行車”
聊天過程中,談起他鐘愛的馬克思主義,老先生總是興趣盎然。有一次問道:是什么讓您堅持做了一輩子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卻始終不曾厭倦?
老先生很認真地回答說:馬列著作編譯工作者首先必須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事業(yè)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為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就會在內心中產生更多責任感和使命感,將這項事業(yè)用一生踐行好。
他親眼目睹并感受到了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苦難深重,也看到了在艱苦求索的歷史大潮中,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產生共產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他認識到并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并為此終生初心不忘、筆耕不輟。
老先生講到當年的故事:1942年,河北等幾個北方省份同時發(fā)生旱災、蝗災和粘蟲災,糧食減產甚至不產,常??范汲圆簧?,只能吃棉花籽、花生渣等,為了吃上飯,只好到鋪子里當學徒修自行車,“所以除了做翻譯,我還會修自行車。”
后來,他在修自行車的過程中,遇到了黨領導的軍隊,才跟著離開自行車鋪,有機會上中學、大學。學俄文,出國學習,有了今天的生活。
在當年的入黨申請書中,老先生也寫到這段故事:“幾年前,我還在主人的鋪子里替人家掄錘頭拉鋸子,但是后來居然進入了中學、大學,以至于能有今天,這一切都讓我感到無限的幸福。”“我知道……共產黨給我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不然,我不曉得我今天是在哪里,而又是在做什么。”
如今,騎著電動自行車,帶著相扶相依了一輩子的老伴去逛公園,是老先生最美的時光。
(《同學》工作室 郝金枝)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