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過的。
它的出處,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相國呂不韋與其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有十二紀,八覽,六論,引文即出自其《不茍論》中的《自知》篇。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要想知道平直與否,就必須借助水準墨線;要想知道方圓與否,就必須借助圓規(guī)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確與否,就必須任用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設立輔弼之臣,設立太師、太保之類,都是要他們指出自己的過失。人本來就不容易有自知之明,身為君王而能客觀地估量自己,就更是難上加難。國家的存亡安危,不必到外部尋找理由,首要之事,就是要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
既然“自知”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有“自知”呢?呂不韋的答案是:要知道平直與否,就必須借助水準墨線;要知道方圓與否,就必須借助圓規(guī)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確與否,就必須任用正直之士。他們的直言進諫,就是君主的水準墨線和圓規(guī)矩尺,只有聽取他們的意見,君主才能把自己的錯誤降到最低。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的出處和上下文就是這樣。很明顯,呂不韋這一番話,是講給“人主”也就是君王聽的。但是,它所適用的人群,卻不局限于君主。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個道理對于任何人都是適用的。呂不韋說得好:“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我們都是很容易陷入“不自知”的陷阱中的,只不過君主容易陷得更深,后果更為嚴重罷了。人的精神中包含著理性與非理性兩個部分。我們可能會覺得,理性是我們精神的真正主宰,非理性只是偶爾發(fā)作,很快會被我們的理性所打敗。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F(xiàn)代心理學已經(jīng)充分揭示出,我們的主要決定,其實都是由非理性的部分做出的,理性只是在決定已經(jīng)做出的情況下才站出來,為我們的決定尋找合理性,以及如何才能讓決定變?yōu)楝F(xiàn)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假如拿“君臣佐使”來打比方的話,“非理性”才是我們精神的君主,而理性不過是大臣。
正因為非理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比重太大,所以我們的自我認識就經(jīng)常是不準確的。你隨便打開一本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描述人在認知偏誤方面的各種“效應”,什么“自利偏誤”啦,什么“稟賦效應”啦,什么“故事偏誤”啦,什么“過度自信效應”啦,什么“框架效應”啦,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所有這些,其實描述的都是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很難正確、更不要說準確地認識自己,而這種偏誤,一般都是對自己的高估,包括能力,也包括道德水準。
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就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從而給自身帶來很大的麻煩。而如果你正好掌握著較大權力、較多的社會資源,就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害。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