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级亚洲_漂亮美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_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_特黄AV毛片一级无码一精品

手機版

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1 1 1

烏英追夢人——一座跨省區(qū)苗寨的脫貧故事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五中全會新目標,鞏固脫貧出新招。鄉(xiāng)村振興落實好,幸福生活樂陶陶。”烏英夜校的婦女們用一曲自創(chuàng)的山歌,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烏英苗寨,跨越兩省區(qū),曾是貧中之貧的硬骨頭。如今來到這里,木樓林立百戶同心、橋橫路坦交通便捷、群眾奔富勁頭十足、干部工作激情不減……已于11月份實現(xiàn)整體脫貧的烏英苗寨,迎來了新的生機。

這是烏英苗寨全景(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精準扶貧政策助力苗寨圓夢

  烏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處,共有145戶700余人,其中104戶屬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xiāng)黨鳩村,41戶屬于貴州省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xiāng)南岑村。

  因為土地資源匱乏、自然環(huán)境惡劣以及交通不便,烏英苗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保留著落后面貌和貧困烙印,2015年精準識別時共有92戶貧困戶。

  44歲的梁秀平,在烏英苗寨和他年齡相近的人中學歷最高——初中畢業(yè)。他愛人潘妹秋和當?shù)睾芏鄫D女一樣,小時候沒上過一天學。

  在烏英苗寨,梁秀平(右二)和群眾抬賀禮去參加喜宴(2018年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太封閉了,大家都沒有文化,意識不到知識的重要。”梁秀平上小學時就要挑著柴米油鹽,步行3個小時到桿洞鄉(xiāng)讀書。身邊的上學伙伴越來越少,到小學六年級時,只剩下他一個人。

  1993年,梁秀平成為烏英苗寨第一個初中生,獨自到縣城讀書。1995年他初中畢業(yè),想繼續(xù)讀高中、考大學。但一家7口人溫飽還未解決,父親實在借不到足夠的錢給他交學費?!?/p>

  “我把房子拆了,賣木頭換學費。”梁秀平在父親面前撂下狠話。掙扎一個月,梁秀平只能外出打工。讀書夢就此破滅,“從那以后也不去想了”。

  兩年后,梁秀平返鄉(xiāng)結(jié)婚生子,從此不再外出務工。梁秀平也開始理解父親:“父親盡力了!當時大家都很窮,無處借錢。”

  作為極少數(shù)能讀到初中畢業(yè)的人,梁秀平在21歲時被選為村民小組長。在苗寨,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寨老”才能成為“當家人”。當年的“娃仔小組長”,漸漸成長為苗寨帶頭人。

  吳新仁(右)帶著兒子吳良友在烏英苗寨的公路邊種植景觀樹(2019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村民開始陸續(xù)外出務工。在家務農(nóng)的梁秀平依舊找不到擺脫貧困的路子。他兒子梁貞開始沿著自己當年走過的羊腸小道去求學?!?/p>

  2009年,新一代年輕人吳輝忠成為烏英苗寨第一個大學生,這讓梁秀平看到了希望。“我的兒子一定要比我走得更遠!”這是梁秀平的心愿。

  梁秀平的底氣,來自國家對民族地區(qū)教育的重視、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精準資助體系等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實。

  2019年夏天,梁秀平的兒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像高寒山區(qū)的杉木成材一樣,3代人30多年接力終于實現(xiàn)了大學夢。

  世代走過的山路,雜草叢生。2015年至今,烏英苗寨修了3條扶貧公路:一條通往廣西,一條通往貴州,還有一條產(chǎn)業(yè)路。

在烏英苗寨,吳良友(左)和小伙伴在吹蘆笙(2019年1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作為黨鳩村村委會副主任,梁秀平在帶領(lǐng)群眾脫貧的路上兩次病重入院,康復后又繼續(xù)投入工作。在桂黔兩地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烏英苗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92戶貧困戶今年已全部脫貧。

  如今在烏英苗寨,婦女夜校培訓班、小學生軍訓、蘆笙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頻頻舉辦。梁秀平說:“苗寨的未來,人才是關(guān)鍵。只有不斷有年輕人考上大學,才能扛起家鄉(xiāng)發(fā)展的重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3月20日拍攝的烏英苗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2008年9月7日拍攝的烏英苗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6次換車折射生活變遷

  41歲的梁秀前是苗寨的致富能人。在貧窮的大山里,有一個夢,一直溫暖著他年少時的記憶。

  小時候,父親帶梁秀前到鄉(xiāng)里趕集,他第一次見到汽車,就愛上了這個“大家伙”?;丶液?,父親用木頭造了一輛車,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歡迎的玩具。“有車”成為梁秀前兒時的夢想。

  烏英苗寨水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梁秀前過河去除草(2019年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1995年,因家里無法承受每年183元學費的負擔,梁秀前讀完初一后,搭上了前往縣城的班車,成了苗寨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梁秀前每月只留下生活費,其余的都寄回家補貼家用,買車依舊遙不可及。

  打工10余年后,家里開始種雜交水稻,米夠吃了,梁秀前不用再寄錢回家。此時,他才感覺自己真正從石山的束縛里掙脫出來。

  2009年底,梁秀前騎著新買的摩托車,載著妻子、女兒出現(xiàn)在剛剛修通砂石路的烏英苗寨,全寨頓時沸騰,這是寨子里的“第一輛車”。

  梁秀前說過的很多夢想,別人都以為是在吹牛。他說:“很多人都覺得我腦子有問題,只有我清楚我是認真的,我一定會努力把它實現(xiàn)。”

  回到大山,梁秀前在烏英苗寨開了第一個小賣部。第二年,他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并開了一家木材加工廠。之后幾年,他又換了幾次車。兩年前,梁秀前花了7萬元換了一輛小汽車,這是他的第6輛車。

  寨子實施危舊房改造、飲水安全等工程時,梁秀前開車一趟趟拉回物料,見證苗寨換了新顏。

  2017年,烏英苗寨成立水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梁秀前成了合作社帶頭人。3年來,他帶著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紅薯、高粱等。和他一起返鄉(xiāng)的吳新仁,開起了苗寨第一家民宿。

  如今,梁秀前正為壯大苗寨產(chǎn)業(yè)忙得馬不停蹄。他期待產(chǎn)業(yè)更大更強,讓村民都富起來。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11月20日拍攝的完成改造的烏英教學點教學樓(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2006年9月19日拍攝的烏英教學點(龍濤攝)。新華社發(fā)

  讀書夢的種子被喚醒

  在苗語中,烏英意為“美麗的新娘”。但幾年前,即使是在當?shù)厝丝磥?,烏英苗寨也還是一個隱秘的“部落”:封閉、落后、貧窮?!?/p>

  過去當?shù)赜袊乐氐?ldquo;重男輕女”觀念,女孩子要干農(nóng)活,不能讀書。“我和我媽的命太苦!”44歲的梁足英每次說起小時候的事情都感嘆不已,甚至流淚痛哭。

  作為長女,梁足英7歲就開始分擔生活的重擔,每天從早忙到晚??吹酵g的男孩子去學校上課,梁足英很羨慕。有時候,她會背著弟弟到教室外面,偷偷聽課。

  “我做夢都想讀書!”等到弟弟長大去讀書了,梁足英依舊每天有做不完的農(nóng)活。

  和很多同齡的小姐妹一樣,梁足英的童年沒有瑯瑯書聲。面對“女不讀書”的宿命,她不敢跟父母說,只能將夢深埋心底。

  梁足英長大、嫁人、生兒育女,一晃30多年。在這期間,苗族女童教育開始得到充分保障,烏英苗寨與外界聯(lián)系更加密切。梁足英和姐妹們與外界溝通的愿望變得愈發(fā)強烈。

  沉睡的種子,等待陽光雨露的沐浴。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10月25日,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的同學們在古樹下合影(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2006年9月19日,烏英苗寨教學點的師生們在古樹下合影(龍濤攝)。新華社發(fā)

  今年3月,當?shù)卣块T在烏英苗寨開辦“我教媽媽講普通話”“雙語雙向”培訓班。梁足英和媽媽,一起走進夜校課堂,成為同班同學。

  在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課堂上,梁足英(右)和母親梁英迷在一起學習(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曾長期擔任培訓班老師的潘木枝是烏英苗寨走出的大學生,她說:“讀書的夢想就像一顆種子,埋藏在媽媽們心里已經(jīng)幾十年了。白天她們干活已經(jīng)很累了,晚上還堅持來上課。穿上新衣服,像過節(jié)一樣。”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4月1日,在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課堂上,大一學生潘木枝(左)在教媽媽講普通話(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2010年5月27日,在烏英教學點,二年級學生潘木枝(左)在課堂上學習(龍濤攝)。新華社發(fā)

  梁足英說:“我每天都早早出門干活,爭取早點回家,然后洗澡、吃飯,靜候上課的廣播響起。”

  為鼓勵梁足英學習,丈夫卜勝昌不僅把晚上的家務活全包了,還特意給她買了新衣服。梁足英成為班上學習最勤奮的人,并被選為班長?!?/p>

  在烏英苗寨,黨鳩村村委會副主任梁秀平(右)在研究“雙語雙向”培訓班的課堂內(nèi)容(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半年來,培訓班舉辦了150多期,婦女們朝夕相處共同學習,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窗之誼。大家晚上一同上夜校學知識,白天一起種高粱、護果樹、養(yǎng)田鯉,在脫貧致富路上撐起“半邊天”。

  今年11月25日,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辦迎縣慶蘆笙大賽,烏英苗寨蘆笙隊首次走出大山參賽?!?/p>

  “以前不認識字,不太懂交流,看到有外人來都要繞道走,更別說去縣城了?,F(xiàn)在我們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很少出遠門的梁足英和媽媽,提前一天坐車趕往縣城參加活動?!?/p>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魂,烏英人愛笙如命。其笙曲和技法融合了桂黔兩省區(qū)的民族文化,悠揚婉轉(zhuǎn),自成一格。在與眾多隊伍的角逐中,烏英苗寨蘆笙隊獲得了第五名的成績。在慶祝晚宴上,梁足英熱淚盈眶?!?/p>

  烏英苗寨女子志愿消防隊隊員梁足英(右三)和隊友們在融水縣消防救援大隊消防隊員的指導下進行消防演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第二天,梁足英就趕回烏英苗寨,繼續(xù)上夜校,她已經(jīng)習慣了夜晚的讀書聲。

  烏英、烏噶兩條河分別從桂黔而來,在風雨橋下蘆笙島側(cè)潺潺流淌。點點繁星,百戶燈火,古樸苗寨溫暖美麗。

發(fā)布時間:2020年12月07日 13:20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