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级亚洲_漂亮美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_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_特黄AV毛片一级无码一精品

手機版

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1 1 1

人患不知其過(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tǒng)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這句名言是2019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總書記指出:“‘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要把‘改’字貫穿始終,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夠當下改的,明確時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時解決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過不斷深化認識、增強自覺,明確階段目標,持續(xù)整改。整改落實要防止虎頭蛇尾、久拖不決,防止搞紙上整改、虛假整改,防止以簡單問責基層干部代替整改責任落實,防止以整改為名,層層填表報數,增加基層負擔。”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這句話出自韓愈的《五箴(并序)》,意思是人最怕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既然知道過錯又不能夠改正,說明他是沒有勇氣的人。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自稱為昌黎郡望,所以世人稱其為“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此后歷任節(jié)度推官、監(jiān)察御史、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晚年官至吏部侍郎,故世人又稱其“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后人又稱其“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在文學領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杰出的實踐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譽,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在思想領域,韓愈是唐代最為重要的大儒,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他提倡道統(tǒng),力辟佛、老,致力于復興儒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韓昌黎集》傳世。

  “箴”是古代的一種重要文體,即用簡明、整齊并且協(xié)韻的語句,來說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意義?!段弩稹肥琼n愈在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這五條箴言分別是“游箴”“言箴”“悔箴”“好惡箴”“知名箴”,針對自己目前存在的荒廢時日、言多有失、行多可悔、好惡失當、愛慕虛名等五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立下了改進的目標。具體到習總書記所引用的這句話,則出自《五箴》的總則,它被放置于具體的箴文之前,說明了作者何以立下這五條箴言的緣由,表明了自己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以及改正這些過錯的決心。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發(fā)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于前時,道德日負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做《五箴》以訟其惡云。”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人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過失而不能改正,這就是沒有勇氣。我今年三十八歲了,白發(fā)越來越多,牙齒越來越少,眼睛耳朵越來越不好使,品德品質越來越有悖于仁義,離小人越來越近,而距君子越來越遠,跡象是越來越明顯了。所以寫下了《五箴》痛斥自己的過錯。

  很多人在看到韓愈的《五箴》后,恐怕都會有一種怪異之感。原因很簡單,在后世人看來,韓愈絕對是一個道德文章都非常出色的人,特別是在宋人眼中,孔孟以下,就要數到韓愈韓昌黎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說他:“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這是多么崇高的贊譽?。〉陧n愈自己筆下,卻是一個渾身都是毛病到有些不堪的人了。那么,韓愈是不是真的是一個荒廢時日、口不擇言、行為失當、品質低下、愛慕虛名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已知的所有材料中,我們可以非常負責地下一個斷語,就是韓愈是配得上后人對他的贊譽的,無論是道德人品,還是所取得的成就,都足為后世典范。

  既然如此,為什么韓愈會對自己如此不滿呢?這就涉及到儒家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自身過錯的態(tài)度了。

  眾所周知,儒家學派是一個對自身修養(yǎng)極其重視的學派。作為儒家學說的綱領性著作,《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所謂“八條目”,其中前四條是“內修”,后四條為“外修”。“

  那么,什么是“修”呢?清代大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修”的本意進行了解釋。按照段玉裁的解釋,“修”有兩意味:一是“修者,飾也”。這個飾,其實就是今天擦拭的“拭”,由物體經過擦拭而變得光潔,又引申出裝飾的意思。和而言之,就是段玉裁所謂“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二是“修者,治也。引申為凡治之稱。”而后段玉裁又舉了個例子加以說明,“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修”字明了了,“修身”的內涵也就清楚了。簡單來說,它飽含著三層意味:一是就像擦拭掉物體表面的臟東西一樣擦拭掉自身的缺點和毛?。欢怯妹篮玫臇|西裝點自己;三是行事注意分寸,既不是過,也不是不及。審視這三個義項,我們就會發(fā)現,第一點和第三點其實都涉及去除廣義上的“改過”,由此也就不難看出,儒家對于改過這件事是多么重視。

  正因為儒家學派對于改過這件事特別重視,所以作為以復興儒學為己任,以道統(tǒng)傳承者自命的韓愈,自然就會對自己的過失特別敏感。

  當然,我們說儒家對于“改過”這件事特別重視,并不是說儒者之外的其他人就對改過這件事不重視。恰恰相反。實際上,儒家學說既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所以,重視改過,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關注之點。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典籍中,關于“改過”的格言警句也就俯拾皆是,觸手可得。遠的,如《周易》的“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論語》中就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近的,如《資治通鑒》的“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而幾乎所有這些話語強調的其實都是一點,就是韓愈的“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犯了過錯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是否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能否棄惡從善。

  《世說新語》中就有周處知錯就改的故事,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義興的百姓稱當地山中的白額虎、河中的蛟龍和周處是三大禍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后只剩下一個。鄉(xiāng)里人本來以為周處必死無疑,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xiāng)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云兩位有修養(yǎng)的名人。而當時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情況告訴了陸云,感嘆自己想改過卻荒廢了時間,到現在一事無成。陸云卻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名忠臣。

  又如曾國藩,他年輕時,按照自己的說法,也是個“滿身惡習、舉止輕浮”的人??少F的是,他認識到自己存在的種種不足并決心改正。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寫日記,自剖劣跡,示之于人,使之成為一種修身方式。依靠他改過的決心和自律的行為,其道德之境和處世之道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善于納諫的唐太宗李世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等等。

  知過,還要改過,知而不改,那“知”還有什么意義呢?王陽明說過:“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過而不改的反例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壞習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左傳》當中,晉靈公不行君主之道,暴虐無度,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勸他不要這樣。晉靈公說:“我知道了,就要改正”,卻依舊我行我素,最終被臣下殺害于桃園,落得個慘死的下場。而在《國語》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召穆公勸周厲王能夠虛心接受民意,厲王反用手段阻止民眾進諫,民不敢言,厲王以為這樣就能消除民怨了,最后卻同樣把國家送進滅亡的道路。可見,知過與改過是具有一致性的。

  從歷史回到現實,如習總書記所言,“應該看到,在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各種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無時不有,各種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無處不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依然復雜嚴峻,如果不嚴加防范、及時整治,久而久之,必將積重難返,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小管涌就會淪為大塌方。”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敢于直面問題、勇于修正錯誤,才能保證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黨中央積極踴躍的自我革命精神,也是向全黨發(fā)出的自我檢視的時代要求,更是不斷立根鑄魂、糾正偏差的行動號角。

發(fā)布時間:2021年04月08日 15:38??????來源:共產黨員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