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级亚洲_漂亮美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_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_特黄AV毛片一级无码一精品

手機版

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1 1 1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tǒng)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這句名言是2019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所作的說明中引用的。習總書記說:“古人講,‘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之嚴峻前所未有。這些風險挑戰(zhàn),有的來自國內,有的來自國際,有的來自經(jīng)濟社會領域,有的來自自然界。我們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zhàn)的沖擊。”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出自呂祖謙《東萊博議?葵丘之會》。

  呂祖謙(1137年—1181年),字伯恭,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人。呂祖謙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人稱“小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并稱“東南三賢”。呂祖謙出身“東萊呂氏”,家世顯赫,家學淵源,幼年隨父親到福建、臨安等地任所,先后師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等人?!端卧獙W案》稱:“先生于學,博綜諸家。”呂祖謙出身于一個極其顯赫的官僚世家,其七世祖呂蒙正、六世祖呂夷簡、五世祖呂公著、高祖呂希哲、曾祖呂好問等,皆是位高權重、聲名顯赫,乃至彪炳史冊的大人物。呂祖謙最初憑借門蔭入仕,由將仕郎起家。不過,自幼聰穎過人的呂祖謙并不愿意順著這條捷徑走下去,而是選擇了科舉仕進這條令人尊敬的正途。他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考中進士,此后累遷至秘書省秘書郎,并兼國史院編修官與實錄院檢討官,奉命重新修定《徽宗實錄》,編纂刊行《皇朝文鑒》。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1181年9月9日),呂祖謙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五歲,追謚“成”,后改謚“忠亮”,配享孔廟。

  呂祖謙雖然英年早逝,不過,由于他的勤奮和聰穎,所以取得的成就是極其驚人的。作為士大夫,他恪盡職守,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領域都提出過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學者,他在哲學、史學、文學、教育等領域都有杰出的貢獻,而他能夠被后人銘記,主要還是因為在理學方面的貢獻。他開創(chuàng)的“婺(wu4)學”,又稱“金華學派”,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理學思想方面,呂祖謙一方面受程頤、程顥思想影響,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但同時又強調“心”的重要性,認為心總攝萬物,所以“理”、“心”并重,其本體論呈現(xiàn)出二元論的趨勢。同時,呂祖謙繼承了先秦以來的“有對”論,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矛盾著存在的,“不息”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在認識論方面,他主張“守初心”、“窮理須格物”,主張明理躬行,學以致用,反對空談心性,開“浙東學派”之先聲。

  《東萊博議》又稱《左氏博議》《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共二十五卷,一百六十八篇。根據(jù)呂祖謙在《東萊博議》自序的介紹,此書原本是“為諸生課試之作”。呂祖謙在先后為母親、父親的守喪期間,一些讀書人追慕呂祖謙的名聲,逐漸圍繞在他的周圍。生活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當然就有一個如何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問題。所以,這些讀書人除了向呂祖謙請教一些學術性問題外,也必然會涉及到如何應對科舉的實際問題。宋代科舉考試側重經(jīng)義和策論,出于為這些學生的前途考慮,呂祖謙也會教他們一些應對考試的技巧。《東萊博議》就是呂祖謙為這些學生寫的示范性文章。作者選取《左傳》中的若干史實進行分析,指出其中所包蘊的盛衰之理、治亂之道,深刻精警,發(fā)人深思。與精彩見解相得益彰的是它極其高明的寫作技巧,其文筆奇巧、譬喻出奇,分析通透、議論明達,頗有引人入勝之致。《東萊博議》并非一時寫就的,每寫成一篇,學生們都如獲至寶。歲積月累,逐漸成編,于是也就付之梨棗了。書成之后,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文章寫作的秘籍與法寶,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用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的話來說,如果真能學到《東萊博議》的精華,那就“能做出一大篇精彩的文章,處處是驚人之筆,處處又合乎題意,更重要的是能說得頭頭是道”,所以作為文章范本,《東萊博議》流傳極廣,直到明末清初還在讀書人中廣為流傳。

  具體到“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這句話,它出自呂祖謙《東萊博議》卷十一《葵丘之會》,是呂祖謙對于葵丘之會而發(fā)的一篇議論。葵丘之會是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發(fā)生在魯僖公九年(前651年),地點在葵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蘭考、民權一帶。大會由齊桓公召集,齊、魯、鄭、衛(wèi)、宋、許等國君參加,周襄王也派去了代表,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在葵丘之會上,與會的各諸侯國制定了需要共同遵守的盟約,并由齊桓公代為宣讀。盟約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五條,分別是:第一條,“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殺掉不孝的兒子,不得更換太子,不得以小妾取代正妻)”;第二條,“尊賢育才,以彰有德(要尊重賢人,培養(yǎng)人才,對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給予表彰)”;第三條,“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尊敬老年人,慈愛幼年人。不要忽視外國的來賓,有住在境內的,盡量給予照顧,不要使他流落)”;第四條,“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士一級的干部,不得世襲職位,官員們上班,不許在外面另做兼職。大夫一級的干部犯了罪,國君沒有權利擅自殺他)”;第五條,“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不許亂筑堤壩,損人利已;鄰國有饑荒,不許限制糧食出口;有封賞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報,不得私自進行,暗箱操作)”。宣讀之后,大家再一起宣誓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通過葵丘盛會,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齊桓公曾“九合諸侯”,葵丘之會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不過,它在見證了齊桓公的霸業(yè)達到了頂點的同時,也標志著從此開始走向衰落。葵丘之盟后,齊桓公志滿自得,特別是在管仲死后,更是任用了易牙、豎刁等一批小人,日益走向昏庸。

  呂祖謙的文章,即由此而展開議論。整篇文章圍繞著一個“期”字而展開。所謂“期”就是預期、期待、期許。在齊桓公而言,這個“期”就是他成就霸業(yè)的愿望和夢想。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期待和夢想,齊桓公才能做成大事,成就霸業(yè),在這個意義上說,正是這個自我期許成就了齊桓公。但是,當這個期待變成現(xiàn)實之后,齊桓公也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從此一步步走向衰敗。在這個意義上說,也正是這個“期”字毀掉了齊桓公。這就叫“器小易盈”。

  在齊桓公治國得失的基礎上,呂祖謙進而發(fā)表了對于“期”的普遍性看法。在呂祖謙看來,不論是諸侯、公伯還是霸主,要想使國家發(fā)展,首先要有所“期”,“期者,圣君賢臣所以先天下之治者也。”他強調,國家要有對未來發(fā)展的計劃與藍圖,同時更要為之付諸行動,要“立期”“赴期”,方能“應期”。若是國家沒有規(guī)劃、沒有目標,必然是“泛然而議,卒然而行,忽然而罷,汗漫荒忽,無所歸宿”,不足稱之為“治”。誠然,有“期”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前提,但“期”也或許成為治理國家的阻礙,“自期于強者,至強則止,欲挽之使進于伯,不可得也;自期于伯者,至伯則止,欲挽之使進于王,不可得也。”如果國家的發(fā)展被固定的“期”束縛,那么國家就如同在屋內生長的樹,被禁錮在天花板下,不能取得長足的發(fā)展。由此,呂祖謙提出:“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天下的力量此消彼長,它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會因為你的“期”已經(jīng)達到而宣告終止,若一味耽于固有的“期”,當目標實現(xiàn)了,就固步自封、停在當下,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那只能被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所淹沒,所謂“強而止于強”“伯而止于伯”,那么強者“必不能保其強”,伯者“必不能保其伯”。

  應當說,呂祖謙的話語,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證實。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各種突發(fā)事件層出不窮。在紛繁交錯的勢力大背景下,國家間的強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變化的,想要停在當下,得到的就只能是后退。清王朝時期的中國是最好的例子:統(tǒng)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自以為“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在“寸板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入口”的閉關鎖國政策之下,徹底封鎖了中國的耳目。隨著道光二十年一聲來自大海的響炮,這個堅守到最后的古文明的國門被徹底轟破。當我們眼中的那些蠻夷之國運用“奇技淫巧”快速發(fā)展之時,我們自己卻再也邁不出一步。中國近代百年來的屈辱與苦痛,又何嘗不是閉關鎖國而落后挨打的結果呢?

  《禮記·中庸》中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目標規(guī)劃是國家發(fā)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發(fā)展的方向與歸宿。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是與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目標引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指導、不懈奮斗分不開的。由此,中國方能徹底擺脫積貧積弱的狀況,以偉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但越到此時,就越是要牢記“不盛則衰、不進則退”的道理。前進無止境,永遠在路上。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局勢的瞬息萬變要求我們主動謀求發(fā)展進步,積極跟隨時代腳步。在時代的挑戰(zhàn)面前,逃避帶來的唯有落后,只有積極進取謀求發(fā)展,方能乘時代之長風,在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中劈波斬浪,砥礪前行。

發(fā)布時間:2021年04月08日 14:20??????來源: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