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習近平總書記是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這一名言的。習總書記說:“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fā)、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guī)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這方面有很多鮮活生動的事例。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就是根據(jù)岷江的洪澇規(guī)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tài)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出自戰(zhàn)國思想家荀況所著《荀子》的《天論》篇。意思是天下萬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氣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養(yǎng)以成長。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 ,世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荀子是孔子之后與孟子并稱的另一個大儒,概括而言,荀子學說的核心主要有三點:“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由這些主張也可以看出其與孟子學說的巨大的差別。除了自己的學說外,他還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是戰(zhàn)國時期一個集大成式的偉大思想家。其代表作《荀子》,今存32篇,除少數(shù)篇目外,基本上出于荀子本人之手。
具體到“天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這句話,它出現(xiàn)在《天論》的第一段,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星辰相隨旋轉,日月交替照耀,四時規(guī)律變化,陰陽互相轉化,風雨澤被天下。天下萬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氣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養(yǎng)而成長。人們看到造化成就萬物,卻看不清這背后的機制,于是將其歸結為神明的力量。
這段話雖然簡短,卻可以說是荀子自然觀的理論核心與基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荀子推導出了 “明天人之分”的整套自然觀。在《荀子》的語境中,“天”約略相當于今天我們所說的“大自然”或“自然”。荀子“天人相分”的觀念,用現(xiàn)在的話來解釋,就是人們對自然無法了解,面對不可知的自然力量,面對無法預測的命運,往往傾向于將導致不可知結果的東西歸結為神秘的力量,這個神秘的力量,人們就稱其為“天”,而后又把人間的關系投射到“天”上,于是“天帝”“天官”,以及“天”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和說法也就應運而生了。實際上,這世界上并沒有一個具有人格的“天”存在。天地運行自有其規(guī)律,既不會因為遇到了堯這樣的明君而變好,也不會因為遇到了桀這樣的暴君而變壞,是好是壞,全在于人們的應對如何。既然如此,與其搞什么祭天、祈雨之類的迷信活動求得上天的保佑,就不如把現(xiàn)實政治搞好,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而對它加以利用。即所謂:“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 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與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么比得上將天當作物質而加以控制呢。與其(一味地)順從天而歌頌它,怎么比得上掌握它的規(guī)律而利用它呢。與其(一味地)盼望天時的調順而靜待豐收,怎么比得上配合時令的變化而使用它呢。與其(一味地)聽任物類的自然生長而望其增多,怎么比得上發(fā)揮人類的智能,來助它繁殖呢。與其(一味地)空想著天然的物資成為有用之物,怎么比得上開發(fā)物資而不讓它埋沒呢。與其(一味地)希望了解萬物是怎樣產(chǎn)生,怎么比得上幫助萬物,使它茁長呢。所以放棄人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那就違反了萬物的原理。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