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或許還不會家喻戶曉,但在中國科技銀河中,他是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
《榜樣6》節(jié)目中,隨著主持人的娓娓講述,伴著《火箭部隊進行曲》的鏗鏘旋律,視頻短片中關于陳定昌院士投身國防、畢生為國鑄盾的故事徐徐展開……
只是短片過后,舞臺上等來的,只有紅旗-2地空導彈模型和陳定昌夫人彭梅娣女士形單影只的身影。
2020年9月7日,中國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從少年到科學家
“他用他的畢生精力用心工作,對工作一絲不茍”,“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他的科研和工作上”……《榜樣6》舞臺上,夫人彭梅娣廖廖幾句話語,勾勒出陳定昌58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活和赤心報國的一生。
陳定昌1937年1月30日出生于上海。同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fā);8月,淞滬會戰(zhàn)打響。流離失所的人群中,家宅被日本飛機炸毀、年僅半歲的陳定昌隨父母從上海避難揚州。
親眼看到一個日寇將抓來的新四軍掛在樹上吊打的他,少年時代就意識到國家不強盛,就會受人欺凌,民眾生命就得不到保護,發(fā)誓“長大了一定要保家衛(wèi)國,不能使國家再受到侵略”。
于是,高中時期,曾經想過成為作家、記者的陳定昌,毅然放棄喜歡的文學,選擇了與防空相關的無線電專業(yè),投身國防。
1963年7月,陳定昌以畢設5分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yè),被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自此開始了長達58年的航天報國之路。
他先后突破第一代防空導彈面臨的U2飛機干擾難題、完成第二代防空導彈制導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總體設計、攻克第三代防空導彈關鍵技術,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了我國空天防御體系的探索研究和基本建設。
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達樣機,中國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達的發(fā)展……他成功完成40余項關鍵技術攻關,不斷探索和挑戰(zhàn)技術“無人區(qū)”的極限。
他常常一年200多天守在戈壁試驗場,77歲時仍親自擔任總師。古稀之年,在重大項目進行時,依舊與現場工作人員一起住小土院、吃饅頭、熬夜搞試驗;會拄著拐杖,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大漠,冒著大雪到現場指導工作。
臨去世前的病床上,他一邊做治療,一邊還在研究如何實現軍隊現代化,如何推動建設戰(zhàn)略防御體系,用一生踐行了年少時許下的航天報國誓言。
臺上的“紅旗-2”
“斯人已去空悠悠,臺上空留紅旗-2”。
在《榜樣6》節(jié)目舞臺上,矗立的紅旗-2地空導彈的模型,曾凝聚了包括陳定昌在內的一代代航天人的無數心血。
作為我國首款自主研發(fā)的地空導彈,紅旗-2及其改進型的相繼研制,標志著我國的防空導彈當時已經由單純仿制美蘇走向自主研制的道路,是“紅旗”系列導彈家族的功勛成員,我軍部隊曾用它打下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
那是上世紀60年代,屢次侵犯我國領空的美國U-2偵察機由于加裝了新型電子干擾設備,使我地空導彈攻擊失效。
國防部決定五院二分院成立專門小組研究抗干擾問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陳定昌被調往這一小組。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的基礎上,陳定昌憑借自己在雷達研究領域的深厚功底,僅用兩天就設計出后來應用在我軍雷達上的反向切割電路,并在此基礎上,突破第一代防空導彈面臨的U-2飛機干擾難題,推動了紅旗-2的研制成功。
1984年10月,陳定昌被任命為中國航天二院二部主任后,又力排眾議,推動中高空主戰(zhàn)型號防空導彈紅旗-9的研制。
他說,“要給國家搞精良武器,一直是我們的宗旨,我們不能跟著國外爬行,也不能小步快走,一定要跨代發(fā)展。”
如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紅旗-2依然以凌厲之勢矗立,睥睨著被它打下的美國U-2偵察機殘骸。
紅旗-9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tǒng),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陸、?;ㄓ眯椭懈呖?、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基本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遠程防空導彈。
“紅旗”系列導彈家族已經日漸壯大,涵蓋了中遠程、中高空到近程超低空的火力范圍,形成了“紅旗漫天”之勢,成為我國防空力量的中流砥柱。
在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紅旗”系列的多型導彈集體亮相,令無數國人為之歡呼雀躍、熱血沸騰。
“二十年前走得不對,二十年后就沒有結果。”陳定昌始終堅持“對國之大者必須心中有數”,以超前思維為祖國空天安全籌劃、布局,在高精尖領域中流擊水,是習近平總書記贊賞的“具有戰(zhàn)略眼光、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具有崇高道德風尚和人格魅力”的戰(zhàn)略科學家,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家國、眼中有星河。
最后的囑托
“我特別想對他說,你說的我們都做到了。你放心,你的事業(yè)后繼有人,你的團隊同事都在沿著你的腳步在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榜樣6》中訪談環(huán)節(jié)的最后,彭梅娣女士深情地說道。
陳定昌夫人彭梅娣
陳定昌去世前,對家人只留下幾句囑托:住院三個月的黨費按時交齊,所有喪葬事宜一切從簡,喪葬費用自理,不要對組織提任何要求。
他將畢生精力都用在實現中國夢上。除此,無欲無求。
彭梅娣女士說,“我們認識時,我就是被他的覺悟吸引。當時好多領導干部都是從部隊轉業(yè)過來的,工資的評定缺少一點指標,領導就找他談,能不能把他的級別降一檔,他欣然同意。”
即使一生獲得過三次最高科學技術獎,他依然信奉低調、不張揚、少說多做。
陳定昌曾在病床上對前來探望的友人說:“中國夢,我總結就是強國、強軍、富民、復興。人類的文明要綿延,不受地球、太陽系的限制。我們一生的最大追求,我回憶總結,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
為此,將近60年的航天追夢征程上,不論科研條件多么薄弱,外界質疑多么強烈,面臨挑戰(zhàn)多么嚴峻,他都始終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國家充滿信心,站在民族生存高度和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全局,踐行著他1966年在小本子扉頁上寫下的那句話,“百折不回,奮勇前進”。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容乃大千秋幾?無欲則剛百世師。”這是他曾經最愛的詩句,也是他鞠躬盡瘁、躬行一生的寫照。
“他對家很負責,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說,科學家要有廣博的知識,他知識特別豐富,我們一起散步的時候,他都會指著天上的云,說這是什么云彩,要有什么樣的天氣……”
彭梅娣和共產黨員網記者聊起陳定昌過去的往事,言談之間帶著濃濃的相惜和眷戀。
《同學》工作室
延伸閱讀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