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的“外鄉(xiāng)人”,到如今村民嘴里那一聲親切的“老范”,范瀚理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派駐到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zhèn)蘇獨侖村的第一書記,今年已是第3個年頭了。
在他的幫扶下,一個貧困村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的蛻變,62戶貧困家庭脫貧,占地1000畝的智慧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帶動土質改良項目遞次推進,一座現(xiàn)代遠程教育大院為農村黨員群眾搭建起了“家門口的課堂”……
他一身土、兩腳泥,走進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駐進了鄉(xiāng)親們的心里。
科技種植,讓鹽堿地重現(xiàn)生機
微雨如酥的6月,蘇獨侖村的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里,嫩嫩的苗尖尖從新翻的泥土中冒出了頭。農戶孟輝知道,不出3個月,這里將是一大片金燦燦的向日葵。
蘇獨侖村土壤生態(tài)較差,土地鹽堿化嚴重,農民對于“如何科學種田”知之甚少,農業(yè)種植效益差。范瀚理與村“兩委”以及致富帶頭人共同研究確定,把鹽堿地改良作為本村精準脫貧的發(fā)展項目,并計劃引進土壤環(huán)境智慧監(jiān)管系統(tǒng),對土壤成分進行準確監(jiān)測。
令范瀚理沒想到的是,項目確定下來了,村民們對此卻反應冷淡,認為范瀚理描繪的“智慧農業(yè)”遙不可及。群眾為什么不感興趣?范瀚理走進農戶家里找原因。原來是之前的土壤改良的失敗經歷讓村民們灰了心,大家不愿意再嘗試。知道了癥結所在,就有了突破口,范瀚理親自帶領農學教授走入貧困戶家中,面對面講土質改良、智慧監(jiān)管App使用方法,并發(fā)動種植能人、大戶率先實施鹽堿地改良項目,消除貧困戶對使用新技術的顧慮。
做通了群眾的思想工作,范瀚理便請來農技專家對土壤成分進行化驗、檢測,引進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服務公司,建立了1000畝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全面開展科技研究、人才培養(yǎng)、科技培訓等合作。土質的極大改善給貧困戶帶來了沉甸甸的收獲。幾近棄耕的葵花地,現(xiàn)如今出苗率達到90%,實現(xiàn)每畝節(jié)水20立方米、節(jié)肥25%,每畝產量突破200公斤,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土質改良運動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蓬勃發(fā)展。
培訓造血,讓農戶有一技之長
蘇獨侖村鹽堿地改良項目的推進過程和結果,讓范瀚理認識到“造血”的重要性,讓貧困戶擁有一技之長是脫貧的關鍵。
如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學政策,范瀚理把目光聚焦到村委遠程教育終端站點上。這個站點播放室因年久失修,服務設備陳舊,基本處于閑置狀態(tài)。
說干就干!范瀚理積極對接派出單位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協(xié)調爭取到32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翻修舊樓,配備LED大型顯示屏、計算機、投影儀等。經過多方努力,終于打造出了1100平方米的黨員遠程教育大院。
村民田軍是黨員遠程教育大院的受益者,他說:“玉米‘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一直是農民掛在嘴邊的新技術,最近在范書記播放的遠程教育片《農業(yè)綜合生產技術》中,多所農學院教授面對面為我們傳授。多虧有范書記,辦起了這‘家門口的課堂’,咱農民不用靠經驗種田了。”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給農民帶來了真實惠,像田軍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正在通過顯示屏學習掌握最先進的種養(yǎng)技術,逐漸成長為帶頭致富的能手。截至2020年6月底,蘇獨侖村黨員遠程教育大院累計播放遠程教育科目195小時,培訓農村黨員干部群眾3200余人次。
與此同時,范瀚理還辦起了“板凳講習所”,讓政策甘霖浸潤貧困戶的心靈。
村民經??吹椒跺硖崞鸢宓首叩教镩g地頭,走到村、組小賣部,走到村頭聚集點……用一口地道的“巴盟話”向圍坐在他跟前的農民講解最新的扶貧政策。
為增強宣講課堂的吸引力,范瀚理又從選調生、離退休教師、老干部、致富能人、道德模范中精選了15名文藝骨干,組成“鄉(xiāng)音宣講團”,通過二人臺呱嘴、獨唱、快板、山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唱脫貧攻堅好政策。
常在“板凳講習所”聽課的貧困戶趙永飛說:“范書記推行的‘板凳課堂’帶土味、接地氣,把醫(yī)療保障、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扶貧政策送到咱貧困戶身邊來。”如今,“板凳講習所”已經覆蓋了全村3個村民小組,累計開展脫貧攻堅宣講60余場,受眾2000余人。
(本文選自《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一書)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