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四個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過程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四個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建國方略提出來的。此后,隨著實踐的深入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黨對國家建設戰(zhàn)略性目標的提法,逐漸清晰和成熟起來。
黨在確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明確規(guī)定了黨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實現國家的工業(yè)化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在1954年9月15日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yè)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周恩來在這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yè)、現代化的農業(y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yè)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周恩來代表黨中央第一次提出的關于“四個現代化”的構想。
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相并行,黨不久便將視野擴大到努力發(fā)展科學技術上面。毛澤東于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六次會議發(fā)表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的講話中,鮮明指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兩次提及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里,將“現代科學文化”列入了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整體構想之中。后來,毛澤東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在閱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過程中,提出要把國防現代化加入到國家現代化的內容中。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1957年8月,周恩來在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曾說明工業(yè)現代化“包括交通運輸在內”,因而“交通運輸業(yè)現代化”不再被單獨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概念。1960年2月,周恩來在閱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發(fā)言中,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樣“四個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便被完整提了出來。
△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
1964年年底至1965年年初,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鄭重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宣布:“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中央還確定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zhàn)略構想,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第一步,經過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zhàn)略目標和分兩步走的戰(zhàn)略構想的確立,使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以“四個現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這是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決策。“四個現代化”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目標,成為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